陜油16油菜特征特性陜油16油菜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選育的甘藍型半冬性細胞質雄性不育三系雜交種,2010年通過國家審定。(國審油2010022)特征特性:該品種半冬性,中早熟,全生育期230天左右。幼苗半直立,長勢較旺,葉色中綠,裂葉3-5對,呈花葉狀,無蠟粉,葉片少刺毛,花瓣較大呈黃色,種子黑圓,籽粒大。株高150厘米左右,單株有效角果數450個左右,每角粒數21粒,千粒重3.63克,高核病,桿硬抗倒伏,芥酸含量0.15,硫甙含量18.85umol/g,含油率43。產量表現:2008~2009年度,該品種參加國家黃淮區(qū)油菜品種區(qū)域試驗,平均畝產202.7kg,比對照秦優(yōu)7號增產9.84,增產極顯著,居區(qū)試位,一般畝產250千克左右,可達330千克左右。該品種耐寒,耐旱,抗病,優(yōu)質,高產。成油1號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董振生老師以自育的細胞質雄性不育系203a作母本,用恢復系1266c作父本選育而成的雙低雜交油菜新品種,2005年8月通過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特征特性:甘藍型半冬性油菜。葉蔥綠,幼苗半直立。株高160cm,分枝高35cm,一次有效分枝9-10個,單株結角428個左右,角粒數25.3粒。籽粒黑褐色、園形,千粒重3.9g,含粗脂肪42.14%,芥酸0.45%,硫苷22.79%。全生育期220天左右,比對照品種秦油2號早熟3天?沟狗,抗霜霉病、病毒病,耐菌核病。在2002-2004年黃淮區(qū)冬油菜品種區(qū)試中,平均畝產187.6kg,較對照秦油2號增產2.71%。2002-2004年在成縣生產試驗中,平均畝產155.87kg,較對照秦油2號增產21.1%。產量:2002-2003年度區(qū)試中,成油1號平均畝產175.33公斤,對照品種秦油2號平均畝產173.24公斤,成油1號比對照增產1.21; 2003-2004年度黃淮區(qū)試中,成油1號平均畝產199.89公斤,比對照秦油2號畝產192.07公斤增產4.08,增產顯著。成油1號兩年平均畝產187.61公斤,比對照秦油2號平均畝產182.6公斤增產2.8;兩年平均產油量73.44公斤,比對照兩年平均產油量70.96公斤增產3.49。品質:芥酸0.67;硫甙25.5umol/g;含油量41.05?剐: 該組合抗霜霉病,耐菌核病,抗病毒病,抗倒,耐寒。陜油15特征特性 (陜審油2010007) 該品種冬性,中熟,全生育期230天左右,桿硬抗倒伏,耐菌核病。株高165厘米左右,單株有效分枝數10-11個,有效角果數450個左右,角粒數20-22粒,千粒重3.6克左右。芥酸含量1.02,硫甙含量30.96?mol/g,平均含油量45.1。該品種耐寒,耐旱,高產,穩(wěn)產。產量表現及適應地區(qū):2008年參加陜西省區(qū)試,平均畝產203.2千克,對照品種平均畝產173.3千克,比對照增產16.5,一般畝產250千克左右,可達330千克左右,適宜在關中旱肥地,陜南灌區(qū)及長江下游區(qū)種植。栽培技術要點:1.播期:移栽田一般在9月5日—9月20日,直播田9月5日—10月10日播2.播量:直播每畝0.25—0.5千克,育苗0.1千克,地下害蟲嚴重地區(qū),播前可用辛硫磷拌種。3.施肥:重施底肥,早施追肥,必施硼肥;畝施二銨20千克,尿素10千克,硼肥1.0千克。4.留苗密度:水肥地6000-8000株,旱薄地和晚播田9000—10000株。5.田間管理:油菜出苗前后及時用4.5甲敵粉每畝1.5—2.0千克撒施,防治油菜的黃曲跳甲等害蟲。油菜5葉期時一次定苗清行,及時松土,全苗,11月下旬油菜越冬前根據苗情結合培土,每畝施尿素3.5—5.0千克。初花期和灌漿期要加強對蚜蟲的重點防治,適時預核病。成熟時適時收獲。